《那是種習慣》提出習慣,反應源於日常生活中未注意的行為積累,也乘載各自獨有的生活記憶。策展人洪秉綺邀請三位藝術家從姿勢、語言和飲食,觀察活動於城南地區的客家人,挖掘其日常中不經意的習慣動作,捕捉生活樣貌。
習慣,可說是身體直覺的反應。反應源於日常生活中未注意的行為積累,時間久了,身體產生記憶、逐漸內化。當行為變成不經意地習慣動作後,我們也就不再關注其中的細節。
而這些行為並非沒有脈絡可循,仔細觀察後,會發現由個體組成的族群,他們會有雷同的習慣,而這些習慣也承載著每個家的生活記憶。像是做菜一樣,下要多少油、多少糖、多少鹽,久了就抓到了一個比例,那是屬於自己的口味,家的味道。當我們集合這些行為的故事,人的形象、族群的文化脈絡,也會逐漸清晰。透過習慣的觀察與描述,拓展身份認同與族群意識的渴望。
在這次計畫中,邀請周孟曄、許雁婷、楊志雅三位藝術家分別以作品〈就在你身邊〉、〈客話Hak-fa — 轉屋下〉和〈今晡日做粄仔〉試著邀請大家輕放刻板印象,填入帶有「人」味的故事。同時也提醒適當的應該將注意力放回自己身邊,留心觀察習慣所養成的力量。
•關於藝術家作品
周孟曄 CHOU Meng-Yeh
〈就在你身邊〉By your side
在現實生活中,姿勢是表達我們各種要求、意圖、期待與情感等等的生活行為,當姿勢的目的性被去除之後,會剩下什麼?當我們看著這些身體擺出來的姿勢,熟悉的或不熟悉的,會產生什麼樣的聯想?會喚起什麼樣的記憶?在影像作品中,輪廓化的各種人體姿勢以非真實比例出沒在城南的魔幻場景中,試圖呈現出客家人隨著環境轉變努力適應當下,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雙向影響關係。
許雁婷 HSU Yen-Ting
〈客話Hak-fa — 轉屋下〉
每一種語言,都蘊含一個文化的思考方式、精神與認同。經由被使用、與其他文化的交會,在時間的洗練下,語言持續流變,母語的意義也在每一個生命與家庭中轉化。〈客話Hak-fa—轉屋下〉透過三個客家家庭的故事,聽見客語作為母語在不同世代間的狀態,母語承載了什麼樣的生命經驗、情感與價值觀。從他們的故事裡,我們聽見客語,也不只是客語。以此為楔子,我們都能連結、返回各自的母語經驗,和家的關係,觀照自己的歷程。你的母語是什麼呢?
楊志雅 Sylvia, YANG Chih-Ya
〈今晡日做粄仔〉
計畫實際訪問調查城南地區客家長輩各式「粄」的製作方法,圍桌製食之際蒐集客家族群對於米食點心的記憶,同時側記客家族群遷入城南地區之不同路徑,與之連動的社交關係。創作者從後生的角度觀察記錄隱入生活當中的飲食習慣,透過東方媒材繪畫方法繪製成食譜,再以分享食材包的藝術互動方式,散播客家味緒,讓更多人得以用簡單入門的方法,在家試做客家點心!
【活動資訊】
策展人:洪秉綺
參展藝術家:周孟曄、許雁婷、楊志雅
線上工作坊1-《五感大開!身體即興力工作坊》
在自己的生活空間中,透過不同的感官覺察練習,找到身體的即興力,和全新的生活觀點與感知。 熟悉的居家環境,開始一場重新出發、未知的小旅行。
活動時間:10/30 (六) 15:00-17:00
報名連結與課程資訊: Accupass
線上工作坊2-《客家粄食通信》
食物,從小到大習慣的口味。
或許每個地區習慣的味道都有細微差異,這次活動搭配2021當代客家策展徵件計畫「城南客家」,從藝術家楊志雅的作品《今晡日炊粄仔》出發,開啟客家後生與觀眾的食通信。本次客家粄食通信,將會呈現本次計畫在台北「城南」地區的訪談結果,與各位分享城南客家媽媽的三種客家粄做法(牛汶水、艾粄、南瓜粄)。
食通信內容物:糯米粉、黑糖、薑、乾花生米、藝術家創作食譜(印刷物),客家媽媽影片教學
食通信販售時間:10/9-11/4
報名連結與課程資訊:Accupass
聯絡資訊: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02-23691198#510林小姐。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