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晡日愛去野餐」系列課程裡我們將會認識:
#客家飲食文化 #客家粄 #拼貼畫 #黏土藝術 #故事冊製作 #親子協作 #客語關鍵字
第二場:《要看麼个──樹脂土做粄仔》(活動已結束)
▎時間: 4/17(日)15:00-17:00
▎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戶外中央草坪旁竹祭台(10087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2號,近捷運台電大樓5號出口),週末都有竹夢市集。
▎人數:社會大眾及親子,個人也非常歡迎報名探索本堂課程。
▎課程介紹:客家米製點心粄有各種的造型和顏色,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1. 五感開場:認識各種客家粄的包法與餡料:早期客家農業社會許多工作都需要很多人一起付出勞力,因此會需要點心來補充體力,其中「牛汶水」就是最普遍的客家點心。牛汶水是麻糬的一種,以前人覺得麻糬在黑糖薑汁中就像牛泡在水裡的模樣,因此取名「牛汶水」同於牛在玩水的意思,本堂課希望小朋友能學習如何將傳統農忙的分享精神轉換成新型態的感謝。
2. 親子互動環節:你知道各種粄的由來嗎?客家菜包又稱豬籠粄,據說造型來自以前裝豬的籠子。今天我們也要以客家眼光來觀察周遭事物,用樹脂黏土來創作粄仔,還有盛裝粄仔的樹葉小盤!
3. 樹脂黏土創作:在學會粄的包法後,我們要運用這些技巧,把牛汶水、南瓜造型、菜包發想設計大改造,捏一捏、聞一聞、看一看、想一想、觀察公園周遭的造型,加上客家粄源起典故裡面的動物、食物,用樹脂黏土創作出來!
4. 分享:親手包裹我們的觀察與記憶中味道的粄,切開來剖面又是長怎樣?快切開來與大家分享!一起大合照,作品分享到書院臉書。
▎講師:
楊志雅
客家後生藝術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水墨創作碩士畢。花蓮吉安客家人,擅以東方複合媒材進行創作。在意吃這件事,於是近年創作多以客家日常料理與飲食習慣為主軸展開互動和實驗。
2021當代客家策展徵件計畫「城南客家」:《那是種習慣》線上展覽藝術家。花蓮吉安客家人,2016年取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水墨創作碩士學位,2015年曾赴北京清華大學繪畫系以國畫專業交換,擅以東方複合媒材進行創作。近年創作主要透過異地進駐展開料理相關人際實驗。
▎費用:
- 個人/一組親子酌收報名費、講師費與材料費共200元,提供一組材料,若須多組材料請再加購),小孩建議由大人陪同。
- 課程購買採信用卡付款,需完成付款後才算成功,若未完成付款,名額將不予保留,付款前也請注意正確繳費金額。
▎如何購買課程:
- 請加入本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官網會員(或以您的gmail帳號/臉書帳號登入!)
- 到此課程頁面進行報名,網頁右上角加入購物車。
- 線上完成刷卡!至會員專區-活動報名訂單確認「付款成功」才算報名成功喔!
▎注意事項:
- 贈獎:集滿兩堂(含)以上的「緩慢療癒的調味──創作童樂 x藝術靜心」系列課程,可兌換一個兒童工作坊設計筆袋!
- 場地:為半戶外,請準備簡單茶水,公園有水及飲料販賣機、廁所。
- 因備課需求,請於工坊前三日繳費完成,並恕未開放當日繳費,且本工坊報名繳費後不接受退費申請(不克出席可以轉讓或更換場次、換成材料包,但請知會工作人員),還請見諒。
- 惟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若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身體不適應者,以及有相關接觸史,請出示相關證明,始得辦理全額退費。
- 本活動結束後,將集結參加者的作品於本書院臉書展出。
- 本書院保留修改、變更工坊細節之權力,無須事前通知,並有權對本工坊所有事宜作出解釋或裁決。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