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日期:2023-04-28 ~ 2023-10-14
展覽地點: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號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一、 展覽簡介
「山野漬造所」展覽主要是呈現客家族群的日常生活與植物的關係。
早期客家人大多依山而居,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許多事情都與土地與植物密不可分。展覽分為四個展區《阿婆漬造》、《藝術漬造》、《植物採集》、《記憶醬菜車》皆充分展現客家族群的自給自足、物盡其用,不浪費食材,善於運用各種方法保存食物,如此珍視食材的觀念,與當今社會重視的食農教育與全球關注的糧食永續議題不謀而合。
二、 展區介紹
(一) 阿婆漬造主要是呈現日常飲食與植物的關係
- 由於過去大多居住在交通不便之處,在物質短缺及生鮮食物匱乏下,常把食物曬乾貯藏或用鹽醃,以甕貯存以備不時之需,因此可發現客家族群為因應環境變遷及克服生活上的困境,衍生而成的獨特飲食文化內涵,展場企圖重現早期客庄生活傳統灶下的樣貌,同時現場也展示各種食材的保存方法:日曬、醃漬、發酵。
- 居家必備的鹽:就是保存食物的天然防腐劑,「鹽」能夠挑動人類味蕾,也能幫助品嘗到食物的美味,更是人體延續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
- 曬乾的青草植物:像是常使用的艾草、抹草、魚腥草、仙草、雷公根、香茅、鳳尾草、車前草、小金英等等。
- 本展區讓觀展者近距離觀察物產的「保存」狀態、也可以透過親身的嗅聞體驗,了解各種漬物、保存食的風味,也能窺見阿婆時期的飲食智慧。
(二) 植物採集主要是呈現建築與植物的關係
由客籍藝術家羅聿綺創作,現場可以看見藝術家於花蓮的山上採集而來的山棕葉、箭竹、月桃、刺蔥與芭蕉、野薑花,這些客家民族植物的根莖花果,可觀賞亦可食用,也可應用於生活日常。
由於早期的環境缺乏鐵釘等建材,故客家先民將自然界的植物資源作為建築材料來源。在早期以竹子的使用最為重要,因為來台之初的客家人,和平埔族人學習建造房舍,以麻竹作為支柱,架構出主要結構體,另外使用黃藤編結成透氣良好的牆面,並於隙縫內塗上用牛糞、稻稈和紅土搗成的土,最後用茅草覆蓋成屋頂,顯示客家族群物盡其用,不浪費土地所生產的美德。
(三) 藝術漬造主要呈現食衣住行的「行」與植物的關係
由兩位客籍藝術家-「鐵絲捲捲」林俊作以及「不廢跨村實驗室」楊芳宜共同創作的。早期的交通較不便,都是用人工運輸物產的方式,
在南來北往的路途中,會在山裡面遇到很多可食的可以拿來短暫解渴或是補充養份的果實。像是燈籠果、秋海棠、桑椹、水冬瓜、龍葵、胡頹子、構樹、酢漿草。
作品名稱「森塑大自然」是藝術家2022年開始發展的系列主題,靈感來自山中常見的野生植物,延續其擅長使用再生媒材的創作手法,讓觀者從「大」自然中,看見生生不息的共生日常。客家族群有許多與節氣有關的文化智慧,作品運用呼應節氣的野生植物為發想,以回收廢料進行創作,呼應客家族群取之於自然、自給自足的文化精神。
(四) 記憶醬菜車
《記憶醬菜車》早期客庄的街頭巷尾經常有小販推著醬菜車沿街叫賣,每當聽到小販的叫賣聲,街坊鄰居就會拿出自家碗盤來採買,也在這時候彼此寒暄問候,表現了人們喜歡的不只是新鮮多樣的醬菜,更多的是醬菜車背後濃厚的街坊人情味。
醬菜車同時也會播映6部食譜影片,像是老蘿蔔乾、柿乾、仙草乾、杭菊、冬瓜、梅乾菜,教大家如何在家簡單的料理。
●展期:112.4.28-10.14
●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文化中心1樓
●工作坊:
5/20、6/17、7/15、8/20、9/23、10/7(分享會)會依不同的節氣教大家製作農特產的發酵實作喔,如有更動,以臉書公告的為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