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線上影像回顧展

展覽日期:2020-05-22 ~ 2020-08-13

展覽地點:線上影像展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五、六十年前,許多客家人從客庄湧入臺北,算是來台灣後的第二次移民,1970-80年間正是都市工商業起飛的年代,謀職發展的機會自然多了起來,於是許多人紛紛進入都市,大多數是試探性的隻身前來,找到工作,打好基礎後,再接家眷前來定居。

隨著時間慢慢地過去,在臺北的生活與經濟各方面開始穩定後,人們追求的是文化與情感連結,一種「他鄉遇故知」的心情逐漸擴散,同時也加深了鄉親們團結的力道,從民間到政府開始積極的發揚客家文化,希望透過本次展覽,在臺北開枝散葉後的第一代、第二代一直到未來,都能記起過去這些共同的經歷與走過的美好時光。

臺北市客家文化會館於民國87年10月3日成立,主要提供客家鄉親和臺北市民集會、交誼,彼此聯絡感情的重要場所,此地更是復興客家文化的重要據點。


客家青年文化論壇是一個讓實際投入客家文化工作領域的年輕世代有發聲機會的平台,鼓勵年輕人,從自己的興趣與關注的領域出發,讓客家文化有更多元、更豐富、更符合時代的可能性。


年輕朋友、大學客家社的伙伴、客家紀錄片工作者,以及客家流行音樂年輕的創作者,共同分享並參與討論,讓年輕世代更貼近客家文化議題。


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的志工大家庭,展現了客家族群熱情好客的精神,協助客家文化傳承與推廣。


志工隊凝聚了客家鄉親朋友們的歸鄉之感,讓客家文化的精神得以保存與發揚,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更加深刻。


「錄客」是紀錄客家,也是以紀錄片觀看(Look)客家的意思。就文化意涵而言,客家紀錄片是客家族群歷史圖像的一部份,同時也是客家人共同記憶的再建立。


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以結合客家藉人士團結合作增進福祉,發揚客家忠義精神,共同促進社會和諧安定為宗旨。


客語稱妻子為「輔娘」,意思是輔助的女人,就是幫助老公的妻子。多數人認為客家女性刻苦耐勞,除了是理家高手外,還是能上山下海樣樣精通的女超人。


臺北市客家義民祭挑擔奉飯活動是沿襲各義民廟最受重視,且最具客家意義的祀典活動,別具特色的「奉飯」祈福,更能表現出義民爺與客家人之間的親近。


台北市第一個成立的客家社團「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60多年來,一直身負凝聚大台北客家鄉親感情的重任,展現出客家人的向心力。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之一,主要靠口頭創作,隨意而出,是客家音樂的代表。在客家山歌中,萬事萬物都是有感情和生命的,歌詞文體往往抒情與敘事相交融。


客家男女自古在山野田間勞作,在長期的辛苦勞作中為表達情意,或宣洩情緒,逐漸形成了朗朗上口的曲子。


賴碧霞老師自年輕時即積極參與歌謠活動,所編歌詞以山歌及小調居多,內容以生活時事為主,且將歌謠融入電影、採茶戲等劇本,前後灌錄唱片多達百餘張,劇本撰寫達二十餘冊,堪稱客家文化優良保存者。


通化街白天人車熙熙攘攘,任誰也沒有想到在五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泥地,常為積水所苦,隔壁的安和路,則是大豬小豬的集散地,儘管生活環境不理想,仍吸引了一批客家人來此奮鬥打拼。


客家料理從前因為人們大多需要大量勞力工作,所以菜餚較油也較重口味,但因應現代人的口味做調整,出現了改良口味的客家料理。


「粢粑」客家米食之一。將糯米加水搗碎後蒸熟,再以手搓揉製成的食品。吃時可沾花生粉,口感香軟而有韌性,通常在節慶或較大聚會時食用,是請客的重要甜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