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機關: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聯絡人:徐家敏
聯絡資訊:02-27026141#302
農諺說:「清明前,好蒔田;清明後,好種豆」,清明前的3/9週六下午,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90坪水稻田便號召親子三代,來體驗農場的一期稻作的蒔田(插秧)工作。為呈現傳統客莊的農耕生活,公園內水稻田,每年種植兩期稻作,冬季則種植大菜(芥菜)、菜頭(蘿蔔)等短期作物,一週內,甫收成的大菜要醃漬成鹹菜,還要完成整地的蒔田準備工作。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兼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徐世勲表示:「早期農業社會,生產與生活深受氣候影響,也跟生態環境有關聯,今年是暖冬,蟲害特別嚴重,影響到收成與醃漬工作便是一例。我們在客家公園的水稻田,是以『三生』為經營方向,不僅土地利用的方式可呈現客家人的農耕文化,也兼具呼籲重視都市生態的示範區域,歡迎市民朋友前來共學。」
甫打完田的田土特別的綿密鬆軟,如果沒有經驗,在田中蹣跚踏步,便容易損害禾苗的生長。因此,公園特別邀請峨眉鄉無負擔農場的農夫們前來為大家示範:沿著田邊駁崁,一邊倒退走,一邊依序將秧苗種下。大家分批以農夫的範本,沿著事前拉好的線繩,依序下田體驗,許多親子是第一次參與蒔田工作,不畏天候影響,也要把握機會帶孩子來體會農夫的辛苦,及見證稻米的得來不易。田邊也安排音樂會邀請客家社團、身障者演出,許多來看門道的長輩,在田邊聆聽客家歌謠,一邊回憶早期農村時光。
水稻田的環境,讓許多生態物種得以棲息,包含紅冠水雞、白腹秧雞等,都曾來稻田周邊築巢育雛,農場環境除了提供遊客參觀體驗,園方也逐年依生物的出現,劃定適合的管理範圍與策略。本次蒔田的水田環境,便特別將90坪的水稻田保留五分之一的面積,作為常設的濕地環境,本階段,將以「稻田的附生環境」為主題,邀請大茅埔工作室來營造、解說傳統客家稻田的環境,以15種原生物種與原生稻的栽培,打造都市濕地的示範區域。日後,該溼地也將串聯起農場水與生態資源的體系。
蒔田後的雙腳滿是泥濘,不急著洗腳,將泥漿、稻草與沙拌合,便可以做成傳統建築用的泥磚。自去年底農場便開始製磚的工作,預計今年中要完成1,000塊,義工們帶領著民眾踩踏、混合,用不同的方式感受泥土的力量,另一邊,展示十幾種的土壤介質,分享土壤與種植的關係,讓孩子思考泥土的重要性。
傳統的爆米香在製做時所發出的轟然巨響,讓孩子既期待又害怕。龍德米庄以不加糖的米香,讓孩子感受到食物的原味,農場自產的米很少,做成爆米香便足以讓很多人分享,從米的原型來認識精米的分類及品種的差異,除了吃點心也學習到米的知識。最後,冬作甫收成的大菜醃漬而成的鹹菜,加上敬伯公的三牲祭禮,便是客家傳統的「鹹菜肉片湯」,也成為當天做完工的美食佳餚。接下來的稻作生長期,還有施肥、挲草、曬田……等工作,將視內容開放民眾參與或公告資訊,歡迎對週六蒔田活動有興趣的民眾到客家公園網站https://ssl.thcp.org.tw/或Facebook搜尋「臺北客家農場」了解最新訊息,歡迎民眾前來共學體驗。
活動流程:
蒔田體驗 |
食點心 |
音樂會 |
|
1400-1415 |
敬伯公 |
|
中山弦樂班 |
1415-1430 |
學蒔田 |
|
六堆薩克斯風管樂團 |
1430-1500 |
|
爆米香(第一場) |
|
1500-1530 |
|
||
1530-1600 |
爆米香(第二場) |
||
1600-1630 |
|
|
|
1630-1700 |
爆米香(第三場) |
|
|
1700 |
|
鹹菜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