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客家冷知識」系列報導

「臺北客家冷知識」系列報導 

 

 清代老客大本營內湖與1773年饒平客開臺祖陳聖瑞古墓 

 

許瑞君/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位於臺北市中部區域的內湖區,可謂臺北市清代老客的大本營,行政區域內有饒平客陳姓家族,永定客江姓家族與詔安客何姓與游姓家族等清代客屬移民家族。內湖區在臺北市的最新的客家人口調查中,客家人口占比15.6%,有4.4萬多設籍的客家人,乃是臺北市12個行政區中,客家人口第三高的行政區域。

    內湖區丘陵環繞、南臨基隆河,自清初康熙年間開始,即有閩客籍人士至此處移墾開發,從事農林相關行業。區域內埤塘眾多,利於農事。內湖區志記載,內湖古時著名的陂塘,就有十四份陂(今名大湖)、內湖大陂(今名碧湖)、公館陂、五份陂、馬路陂、店仔陂、湳田陂、雷公陂及七份仔陂。至數十年前,內湖區仍可見到許許多多的大小埤塘湖泊,直到工業化、都會擴張等影響,才使內湖區產生地景地貌的巨變。

    數個清代客屬家族,則座落於埤塘湖泊間,如何氏座落於西邊基隆河轉彎處的港墘;陳氏族人聚居於中心偏左區域的碧湖、麗山一帶,聚落稱為「陳厝」。游氏拓墾於頂灣仔,聚落稱為「游厝」;「江厝」座落於南界基隆河的北邊區域。開墾內湖區域十分著名的何姓與陳姓家族至今都留有祭祀公業組織。

    四姓家族中,唯一屬於廣東籍的饒平饒洋客屬陳家,據知有一系始於第九世陳聖瑞等人遷入內湖地區開墾,乃是陳氏來臺祖。陳家於內湖區域原有頂陳、下陳兩支,後代子孫相傳,頂陳祖厝(原位於麗山街湖濱麗陽社區位置)家族於清代閩客械鬥時避禍南遷桃園,下陳即是環山路二段的陳厝家族。陳氏後代現遍佈於臺北市、桃園市與新竹、台中、高雄等各縣市。每到元宵節後,即循客家傳統回到「陳厝」附近的山腳公園上的開臺祖陳聖瑞1773年古墓掛紙。

    位於山腳公園南邊山坡上的陳氏開臺祖陳聖瑞古墳原規模不小,土地由祭祀公業法人臺北市陳義門公管理。依陳家後代所述,陳聖瑞祖籍饒平饒洋,生於康熙25年(1686),遷台開基內湖山腳,生有四子士成、士侃、士麟、士巍,葬於清乾隆38年(1773),周邊附葬黃孺人。原墓建築風格質樸,墓刻「饒邑顯考德忠聖瑞陳太公之墓」,墓身採石造與磚造構造,墓塚後方有數個小石墩環繞以為界線,下方另有一座陳家墓穴,要抵達陳氏墓園需由山腳公園南邊山坡小徑拾級而上,轉小彎即可抵達。元宵後掛紙為陳氏族人年度大事,各地族人都會趕回參加。

    而據北市客基會109年的調查研究報告,同屬內湖區饒平客的另一個陳氏家族--陳思峯家族,於乾隆28年(1763)年,曾購買內湖「山下」的水田一塊,證明其時陳姓饒平客家族確實已在「山腳」落地生根。至清咸豐5年(1855),陳思峯家族的另一份土地文書,記載的客語用法「山下」已改為閩語用法的「山腳」。顯示其時內湖的客家勢力在消弱中。

    陳氏家族之故事,見證了臺北市區域清代老客珍貴的移墾歷史記憶,饒平來臺祖陳氏古墓更是臺北客家的珍貴歷史資產,唯2020年陳聖瑞墓已南下遷移他處,僅餘山腳下陳陳厝老屋尚存於環山路二段,徒留後人懷思。

下陳陳厝建築其中一戶/吳中杰提供


下陳陳厝位於麗山高中操場左側,圖右下方的山腳公園南緣則為陳聖瑞古墓所在/筆者截圖於google map。


石階梯拾級而上即為古墓


似為古墓地界的石造物,共有數個,環繞陳聖瑞古墓墓塚周圍


 

古墓佔地約20坪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