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客家冷知識系列6

臺北客家冷知識系列6

臺灣第一本客語教科書--《廣東語集成》

李沅臻、許瑞君

 

  日本治理臺灣之初,和臺灣人語言並不相通,雙方溝通困難,首任總督府學務部長伊澤修二訂下了「臺灣人學日語,日本人學臺灣語」的語言政策。當時,學校開設的「臺灣語課程」或市面上的「臺灣語書籍」,主要以「福建話」(閩南語)為主,客語僅以極少數篇幅出現於部分官方出版品中。如提供當時警察閱讀的語言翻譯書,書中僅記載客家話漢字原文,並沒有標音。此情況與當時臺灣人口多數使用閩南語頗具關連。

 

「客語」不應缺席「臺灣語」之列

  至大正7年(1918年),全臺灣第一本系統性介紹客語的書籍-《廣東語集成》由臺籍教師劉克明編寫完成,於臺灣當時規模幾乎最大的書店--臺北新高堂書店販售。

總督府民政長官下村宏在《廣東語集成》序文寫道:「以其人數來說臺灣的粵人雖不及閩人六分之一,但若因此而將「閩族語」稱之為臺語是不妥的,為求其完備,絕不能忽視「粵族語」亦為「臺語」之一部分的事實。可知日治中期前,日本政府早已發現「臺語」並非單一語言指稱,具有多元性,且應將佔有一定比例的「粵族語」納入教材中。

    《廣東語集成》的作者劉克明出生於臺北市南門町,其父劉廷璧為新竹著名文士,曾考入當時臺北府最高官學機構臺北府儒學,曾為領有官方獎學金的科考文士。劉父科舉考試失利後,獲新竹富商鄭如蘭之聘授教於北郭園,劉克明隨父寄宿開臺進士鄭用錫的園邸,因之從小漢學底蘊深厚。

 

誕生於臺北的全臺首本系統性編撰客語教材

    劉克明明治33年(1900年)回到臺北市求學,明治36年(1903年)從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以第一名畢業,成為臺灣第一代通曉日語的菁英,並隨即於附屬公學校任職,5年後獲聘總督府國語學校助教授,後來並兼任總督府翻譯官。從他大正5年(1916年)曾出版《國語臺語對譯大成》,編寫以改造過的日文片假名標示拼音進行閩南語教學可知,他是臺北當時具備漢學素養、通曉臺灣族群用語,又接受日本教育長大,受到官方認可的臺籍知識菁英。

    《國語臺語對譯大成》由當時臺灣最大的書店,位於今日臺北市衡陽路與重慶南路交叉口的臺北新高堂發行。臺北新高堂乃是日治時期幾乎壟斷公小學校教科書與總督府圖書館採購,並經銷許多其他書店發行書籍的大書店。此後,新高堂發行臺北知識菁英劉克明撰寫的客語教材可想而知。附帶一提,戰後,臺北市第一位客籍市長游彌堅與文化界人士籌辦東方出版社,即以滿溢書香的臺北新高堂原址作為社址。

 

 

    《廣東語集成》全書共168頁,除序文1篇、凡例5條外,共有音調、語法、會話三篇。採日語、客語對譯的形式。它使用片假名拼音系統,碰到一些客語獨有的發音,便把假名略作改良,以精準標註,從書中第一篇〈音調篇〉目錄可以發現劉氏對客語的種類和聲、韻、調已有系統性的分析。且常以閩南語語音做比較,可以推測當時閩南語已是日本人了解客語的重要媒介。

表格來源:彭馨平(2011)

  

當代關鍵即時更新:吵架也要學

    臺灣客語腔調多元,《廣東語集成》採用的是臺灣當時最多人使用的四縣腔,但並未細說是何地的四縣腔,標音也混入不少其他腔調的特色。今日四縣腔仍是臺灣最多人使用的客語腔調,顯示百年來臺灣客語內部勢力消長沒有太大改變。

  《廣東語集成》的內容包含了發音、詞彙、會話,若與今日中央客家委員會所出版之《110年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初級四縣腔》(以下簡稱《客語基本詞彙》)做比較,如下表:

 

廣東語集成

110年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初級四縣腔

內容一

第一篇音調篇

第一章廣東語的種類

第二章四聲

第三章假名符號

第四章有氣音和無氣音

第五章福建語有而廣東語沒有的音

第六章廣東語有而福建語沒有的音

第七章變調

第八章福建四縣海陸三音之比較

客語基本詞彙編輯說明

一、詞彙量

二、以客語能力指標作為選詞與分級之參考標準

三、工作方法概述

四、分詞原則及收詞的其他考量

五、詞彙分類

六、同義詞與一詞(字)多義的呈現方式

七、例詞編撰原則

八、資料庫格式體例

九、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

附件一 客語基本詞彙分類表

附件二 中高級華語釋義(含例詞)體例範例

附件三 南、北四縣語音與詞彙差異轉換規則概述

附件四 饒平腔語音差異轉換規則概述

客語拼音方案

客語變調規則

內容二

第二篇 語法篇

第一章 疑問附學用品及其他

第二章 代名詞

第一節 人附親族名稱

第二節 指示附動物植物

第三節 場所方向附地名

第三章 數詞附錢幣

第四章 形容詞附形容詞

第五章 助動詞

第一節 表示過去的用法附年月日

第二節 表示未來的用法附官廳官職學校

第三節 表示現在的用法附農具

第四節 表示命令的用法附姓

第六節 表示禁止的用法附衣服冠儀及裝飾品等

第七節 表示被動的用法附天文

第八節 表示使役的用法附地理

第九節 表示條件及因果的用法附身體

 

第三篇 會話篇

第一章 調查學籍

第二章 服裝儀容之檢查

第三章 遲到早退附穀物蔬菜

第四章 監督掃除(掃地的監督)

第五章 喊歇睏的學生(一)(上學的督促)

第六章 喊歇睏的學生(二)(上學的督促)

第七章 勸人學國語附學科

第八章 托人倩細人仔(托人雇請小幫傭)

第九章 倩小使(請工友)

第十章 差小使(附家庭用具)

第十一章 陳謝

第十二章 買東西附雜貨

第十三章 尋人(一)(拜訪人)

第十四章 尋人(二)(拜訪人)

第十五章 問路(一)(問路)

第十六章 問路(二)(問路)

第十七章 帶路(道路指引)

第十八章 醫內科(內科的治療)

第十九章 醫外科(外科的治療)附病名及身體缺陷

第二十章 查家甲(調查戶口)

第二十一章 報分賊仔偷去(申報失竊)

第二十二章 冤家(吵架)

一、人體與醫療

二、心理活動與感覺

三、外在活動與動作

四、事物狀態與變化

五、抽象概念與形容

六、社會關係與行為

七、居家生活

八、生物

九、自然與景觀

十、法律、政治與軍事

十一、通訊、建設與交通

十二、職業與經濟

十三、藝文與教育

十四、歲時祭儀、習俗與宗教

十五、代詞

十六、數詞量詞

十七、特殊詞類

十八、時空與情狀副詞

 

《廣東語集成》目錄整理自彭馨平(2011),李沅臻製表

 

  《廣東語集成》和《客語基本詞彙》兩部都有隨著時代演進,納入當代詞彙,例如《集成》收錄了「民政長官」、「甲長」、「保正」;《客語基本詞彙》收錄了「高鐵」、「捷運」,皆是反映時代現況的教科書。其中最有趣的,是《廣東語集成》的最後一章,教導吵架時會用到的實用用語。

    相較《客語基本詞彙》作為通俗性客語教材的定位,《廣東語集成》的會話篇有很多都是為日本教師或警察設計的,帶有教化、規訓意味,能從中窺見日本政府階層進行地方管理的實際所需。

    《廣東語集成》每本定價50錢。文獻記載,明治42年(1909年)臺北市日本人士一天消費總額平均每人為55.5錢,臺灣人士每日消費平均為30.2錢,本書定價堪稱平價。

 

客庄民俗風貌如實呈

  客家人敬天愛地、師法自然神祇,各地客庄都有豐富的民俗信仰活動,觀察《廣東語集成》一書雖無針對民俗或信仰的篇章,但在會話中也出現了三個客庄信仰常用詞彙,「伯公廟」、「媽祖」、「鬧熱」。

    「伯公」是客家人對土地公的稱呼,護佑鄉里五穀豐登、四境平安;「媽祖」保佑漁民,是先民渡過黑水溝的心靈寄託。「鬧熱」則指各式祭祀活動、迎神賽會,三個詞彙至今仍相當常用,雖非客庄獨有,卻也反映了客庄常民信仰詞彙使用需求。本書另收錄較多的是日本信仰文化辭彙,如「始正紀念日」、「神武天皇祭」、「臺灣神社祭」等,文化傳播的動機相當明顯。

 

  整體而言,《廣東語集成》反映了日本人學習客語的需求和方法,也呈現了日治時期臺灣客家人的樣貌,是相當珍貴的歷史資料。據學者研究,劉克明的語音標記雖然偶有疏漏錯誤,但針對客語做系統性的整理與教材編撰,毫無疑問是劉氏的一大創舉與貢獻,為往後的客語教材編寫打下重要基礎,也為我們提供了百年前客語教材的實況。

 

參考資料:

  • 卞鳳奎(2018)。臺灣人士鑑(1895-1943)下册。博揚文化。
  • 王慧瑜(2010)。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 周美香(2017)。荷日時代臺灣語文教育規劃和語文教學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
  • 客家委員會(2011)。110年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初級四縣腔。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客家委員會(2017)。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客家委員會;典通股份有限公司。
  • 許維德(2018)。客家、認同政治與社會運動。交大出版社。
  • 彭馨平(2011)。日治時期臺灣的客語教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言與文化研究所。
  • 劉還月(2017)。台灣客家族群史【民俗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羅濟立(2011)。由《廣東語集成》(1917年)初探日治初期客語中日語借詞的特色。東吳外語學報,32,頁157-182。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