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指導,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以下簡稱客基會)經營的「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戶外農場,將於11月7日(日)舉辦二期稻作割禾(割稻)活動。臺北客家農場擁有臺北市城南最大的水稻田,農場結合主題公園內溝渠、綠地與農事區域等自然環境資源,能完整觀察到生態間的循環關係,也能以城市農園體驗促進公共參與及社會合作。臺北市客委會主委暨客基會執行長徐世勲表示:「農場很重視學習的完整性,今年七月因為疫情升級,一期稻作割禾無法邀請親子到現場體驗,農場便決定重啟二期稻作的栽培工作,希望許多參與一期蒔田(插秧)工作的孩子,能在今年完整參與稻作從栽種到收成的過程。除了農事工作本身,活動也會教導稻作跟環境的關係,這是都會農場的特色,也是未來推動環境教育的重點工作。」
從客家祖訓「晴耕雨讀」、「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的「耕種惜地、傳家」概念重新省思,可以發現與當代重視資源循環、永續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連日來,都市鳥群爭食這批結實纍纍、即將收成的稻穗,本次割禾工作仍採取手工割禾、傳統打穀機脫穀,再用手將穀子一粒粒完整分離稻稈,雖然過程耗時,卻是「鳥吃完的,人再吃」的自然農法精神,「不浪費」每一粒穀子,亦是尊重自然與珍惜糧食的完整體現。
由於新冠疫情影響,客家農場割禾工作也推出了「在家學習」的方式,透過每階段的教學影片,可以預先學習割禾、打穀、曬穀等各項工作技巧,再到農場的稻田裡實境操作,若無法前來,也可利用內置一叢完整稻穗的「禾田筒」,在家觀察稻子的生長情形,動手替稻穗去殼,近距離認識米的構造,讓孩子在家也能對稻米有更完整的了解。
以農為源,客家為本,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刻正推動環境教育課程與親子主題活動,從農場的土地利用出發,沿著時序,在作物的生長過程與周邊環境裡,從自然中學習生命教育、食農教育與美感教育,也在都會環境裡傳承客家文化及語言。
在二期稻作割禾後,也將推出以芥菜為主題的醃漬保存文化體驗課程,歡迎有興趣的市民朋友,持續關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及Facebook搜尋「臺北客家農場」瞭解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