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自1988年起,由民間自發性的舉辦義民祭活動,至今已有30年歷史,但30年來爭議不斷。臺北市客委會23日舉辦「臺北義民30」學術研討會,由交大教授羅烈師主持,但會場上學者們仍然是意見紛陳,有人主張續辦、但也有人主張祭典應與節慶分開辦。一直想把義民嘉年華會轉型為城市藝術節的主委曾年有則期待大家認真思考討論,攜手走向台北客家的下一個三十年。
由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籌辦的《義民爺在台北:信仰、文化與展演學術研討會》,23日起一連兩天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家文化中心3樓舉辦,邀請學者、專家、研究生和相關領域的專家與會。主委曾年有致詞時,除再三感謝前輩們的熱情奉獻外,也希望大家思考「臺北都會客家」的未來展望。
會議主持人羅烈師表示,臺北市開辦義民祭及相關活動至今,大約歷經三階段,1995年時官方以「客家文化」節名義補助進入「官民合辦」階段,2003年開始完全變為官辦。從此,新竹縣新埔義民廟的傳統祭典文化開始消失,例如三獻禮改五獻禮、不再向民間家戶「提錢」(募神明款)、不再祭神豬、不再於農曆七月舉辦,最後更以各種歌舞表演來取代誦經法會。
這些爭議其實一直都存在,不過20日的研討會上,不同意見的兩派人士仍各持已見,高中退休老師張樹德說,全國上千成萬的大大小小廟,沒有一家是政府出錢在辦法會普渡,除了臺北市的義民祭以外,台科大退休教授黃永也說,官方一旦介入,信仰就不見了,劇場導演鄧維順更以「不搭不七」(不倫不類),認為傳統祭典應與華會活動分割。出席的前客委會主委黃正宗則表示,臺北市是把義民當神明請來拜,不算是普渡,官辦的原因也是為避免大家因募款而吵架。研討會現場氣氛雖不致於火爆,但兩派意見明顯壁壘分明。
23日的研討會約有百餘人士出席,除了應邀的發表人和主持人及其學生助理外,其他絕大多數是中年以上人士,主動前來參與研討會的年輕人屈指可數,其中來自花蓮鳳林的26歲林容世說,他過去在臺北市舉辦的義民節活動中,從來沒有聽到有人在講客家話,他深感不解,甚至覺得政府在花大錢卻做與文化無關的活動。
客家大老、前考試委員徐正光則表示,「義民」在台北是一項「傳統的發明」,就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做出創新的詮釋,希望都會客家人因義民活動而團結在一起,共同關心公共事務。
「義民爺在台北」研討會出席人數不少,但上了年紀的人居多
26歲的林容世感嘆客家活動中,常聽不到有人講客家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