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天氣乍暖還寒,但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有一群木工巧匠,利用枯木廢材製作裝置藝術品。這群巧匠之中有六人,是客家文化基金會委請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培訓的「無家者」。一群人10日完成年初任務,客家公園特地為他們舉辦一場「做完工」的饗宴,現場溫馨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
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自106年8月間起,即與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合作,將公園內的原本昏暗、堆積雜物的農具間,由協會培育的木工和青年志工,利用回收棧板製作成置物架、黑板牆和農具架等,打造為多功能的小農屋空間。其中,臺北市客委會主委曾年有特別商請該協會代為培訓無家可歸的流浪者,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並提供在公園打工的機會。
曾年有指出,「無家者」通常都是中高齡的失業者或事業挫敗者,他們除了經濟弱勢外,更需要有人陪伴關懷,走出低潮迎向陽光,公園因此提供他們職訓與群體工作的機會,讓他們因自己的作品得到讚賞而感到自豪,客委會覺得很有意義。
除了小農屋的空間布置,這群協會夥伴製作的堆肥箱、斷木座椅等,也成了公園景觀中相當亮眼的裝置藝術,為了答謝他們的幫忙,10日在一系列工作的最後一天,公園方面特別以客家人「做完工」時的主人家民情,由義工提供食材,讓大家烹煮豐盛的晚餐作為答謝。原本帶著孩子在公園進行農耕課的張老師表示:「有個雨天可以室內上課的空間真的很棒!黑板牆的製作也讓孩子來參與油漆工作,讓孩子也都很喜歡這裡。」
一路陪伴這群木工的夢想城鄉協會企劃古小姐表示「來客家公園參與小農屋的改造,學習到許多未曾製作過的傢俱,像是農具架、或用斷木製成座椅等,相當有意義!這裡的義工也很熱情,在這裡工作蠻符合協會照顧弱勢者的宗旨,也讓他們增進群體情感與自我認同」。免費提供園區回收木棧板材料已逾上百片的劉老闆也特地來到現場,看見原本可販售近新台幣200元的棧板,能被更有意義的應用,感到相當值得。
在眾人協助下完成的小農屋,將成為園區一處體驗客家農耕文化的新興場域,在新的一年裡,將有更多結合認養農務、親子農耕、木工創作等活動在此發生,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到客家公園網站(http://www.thcp.org.tw/)或Facebook搜尋「臺北客家農場」瞭解各種最新訊息,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歡迎大家都來做「城市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