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中心的一畝田 「百萬米」收割了
割稻不稀奇,但能在台北市市中心體驗梯田收割的豐收樂,可就難能可貴。位在北市精華區的客家文化公園,去年闢設約一畝大的「人工梯田」,採取不用農藥的有機耕作法。
最近一期稻作收割,「稻穫量」上百公斤,由於種在寸土寸金的地段上,還被戲稱是「百萬米」。
北市府在客家文化公園去年利用工程土打造一座水梯田,梯田內所有作物種植與照顧,全由客家文化基金會員工與近20名志工分五梯隊負責。基金會職員葉昆杰表示,人工梯田去年剛開發完成,土壤都是工程新土,不僅堅硬,也缺乏養分,「連秧苗都插不進去」。園區一口氣放十餘萬公升水「軟土」,還翻土將土塊打碎、打細,並透過日照讓土壤中有害的氨發酵分解,再以雞糞、甘蔗渣與稻稈等有機肥「養地」。待泥漿達手輕按能留下指印程度,就可開始插秧。
不過,插秧後,為了要不要噴灑農藥,老農志工與基金會員工卻意見不同。老農依過去經驗認為應採慣行農法(使用農藥與化肥的一般耕作方式),但年輕員工則傾向採取讓土地健康的方式,最後老農被說服。
因梯田腹地狹窄,耕耘機開不進去,過程中還要以人工「挲草」,將田中分食養分的雜草拔除揉進土裡成新養分。一般農田會有的鼠患、麻雀與病蟲害等問題,客家梯田也一樣不少。梯田內也樹立六座稻草人,不過或許因城市中麻雀看慣真人,一點嚇阻功能都沒有,稻草人變「裝置藝術」。但今年度改用較細緻的網子阻隔後,收成預估可增近三成。水梯田水稻最近結實成穗,昨天總計有400餘名來自客家社團、鄰近居民,挽袖參與割稻、打穀。一大早老老小小即群聚梯田邊排排站,舉起鐮刀齊步向前割稻。基金會表示,收成稻米未來都將分裝成一公斤裝「薪傳米」,作為貴賓遊園伴手禮。二期稻作將於下月2日插秧,屆時也歡迎民眾前往感受傳統「客家農村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