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園區公告
  • 芒種的農活時節曆,來客家公園學防蚊 齊響應世界環境日,耆老教您無塑野餐
芒種的農活時節曆,來客家公園學防蚊 齊響應世界環境日,耆老教您無塑野餐

傳統的「芒種」節氣,代表梅雨期剛結束,夏天炎熱的開始,也是春夏作物交替的時間。近期悶濕的天氣,讓蚊蟲容易孳生,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特別選在「芒種」節氣前,利用田間寶物「到手香」,邀請民眾來認識它的各類功效並DIY製成防蚊液。同時在「世界環境日」前夕,活動也呼應「塑戰塑決」的年度主題,將樂活野餐以「無塑餐桌」呈現,並邀請耆老分享早期無塑時代的盛裝方式,呼籲現代野餐要更注重環保。臺北市客委會曾年有主委說:「現代社會對傳統依歲時節令的生活時序較為陌生,但傳統中蘊含許多文化與智慧。客家公園今年將透過傳統的節氣時機,運用在地的社群與公園農場的資源,拉近現代對傳統、都市與農村的生活想像與實踐,也將演繹客家敬天、惜物的環保態度。」

整年的「農活時節曆」活動,是由認養農場的九組義工們,分別帶領民眾進行數場的農事體驗活動,不僅認識節氣、節慶,也分享義工們的農場生活。負責本次帶領製作防蚊液的義工李老師說:「才剛加入認養就參與到這場分享盛會,收集材料時,其他組也紛紛響應支援,這份人情味很難得,將自己原本的田間應用分享成為大家有用的資源,也很有意義。」今天製成的防蚊液,將會是今夏農場活動的防蚊利器。特地在萬安演習前便先來報到並幫忙的曾小姐說:「曾經在家中製作簡單的防蚊液,而今天來這邊學習很有收穫,沒有添加其他化學物質,用起來也安心。」

鮮豔緋紅的洛神花,既可耐夏、花萼豔麗、全株又可利用(含食用),是夏季作物裡的可食又可觀賞的代表,由大家一起種下洛神葵,宣告夏季作物的開始,義工們也帶領著大家認識農場「蔬菜花園」區的特色,其融入可食花卉與景觀作物,也顛覆大家對菜園的想像。

活動最後,為了呼應「世界環境日」,義工們捨棄使用方便的一次性紙盤、塑膠容器,也減少清洗,向早期無塑時代學習生活。現場準備了月桃等葉片來代替餐盤,並量身手作竹湯匙、竹夾子等,餐點則選用可手拿又不影響衛生的地瓜、西瓜等食材,食用完畢,將殘渣做成酵素,最終用來活化土壤,實際由行動中響應並學習「無塑」的生活理念。

臺北田園城市的豐富性,在客家公園透過文化、時令與在地社群來展現,今年特別依各組義工的特色,透過總鋪師、調香家、農育師、巧手匠等角色概念,藉由分享的模式,形塑「農活時節曆」的各場活動樣態,歡迎有興趣的臺北市民,一起來客家公園寫下自己的「田園城市農民曆」。詳見客家公園網站(http://www.thcp.org.tw/)或Facebook搜尋「臺北客家農場」瞭解關於最新訊息。

 

 

 

 

 

 

 

 

 

利用香蕉葉、菇婆芋葉等裝盛,使用竹製餐具的野餐餐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