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消息
  • 霜降的農活時節曆,客家公園有蝠同饗 萬聖節不是萬剩節,親子學客家護生態
霜降的農活時節曆,客家公園有蝠同饗 萬聖節不是萬剩節,親子學客家護生態

受西方文化影響,十月底很多地方都舉辦「萬聖節」的相關活動,上週六(十月二十七日)在臺北市客家公園,則以傳統的霜降節氣結合萬聖節元素,由農場的認養義工與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志工,合作舉辦一場有農耕知識、客家文化與生態保育的節慶活動,吸引上百位市民朋友齊聚到農場的水稻田前共學。霜降節氣後,天氣開始有寒意,禾仔(水稻)也正進入到糊熟期,若遭遇寒流,稻穀將不稔實而歉收,此時,傍晚時分會出現的蝙蝠群也逐漸消失,但牠在稻作前期減少田間的蟲害,卻有著功不可沒的幫助。臺北市客委會曾年有主委說:「客家公園內有許多小而美的環境,彼此的關聯就是一種生態。客家公園內的水稻田,不僅作為聯結早期的客莊生活情境、產業特色的場域,更展現出客家的農耕、粄食文化;在現代都市空間內,還具有生態跳島、物種觀測的基地價值。這次活動將稻田上的生物鏈,用節慶、戲劇、工藝與料理來呈現,加上客家的文化意涵,讓保育觀念更貼近生活。」

臺灣北部二期稻作前、後期,經常有蟲害及寒流而影響最後的收成。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徐昭龍研究員說:「許多人對於蝙蝠存有偏見,卻忽略了牠的生態價值。客家公園有個實境可以讓民眾透過親身觀察,藉由稻作的生態也能扭轉對牠的印象。以前在農場內架設蝙蝠屋,到今年的合作,讓我們看見在環教推廣的更多可能性。」許多孩子對電影中的蝙蝠俠認識的比真正的蝙蝠還多,透過研究員的解說,才恍然大悟原來都市裡有如此會補食蚊子的生物,也不是印象中的可怕模樣,接下來,大家便動手刻出一顆顆扭轉印象後的蝙蝠南瓜燈,模樣相當討喜。

為了呼應蝙蝠減蚊的能力,農場義工們特別以秋作的農資廢料,加上客家田間的黑色寶物「艾草」,帶領大家辨識田間艾草外,還製作成惜物的「蝙蝠艾灸」。播種用的黑色軟盆,使用後大多殘破而丟棄,農園組的義工們便利用其黑色、軟質的特性,剪出蝙蝠翅膀並塞入艾绒等材料,待靜置乾燥後,點燃便是傳統的驅蚊法寶。而另一項田間黑色作物「仙草」,義工們則熬煮了5個小時,作為節慶的主題飲料。

另一組的義工們,則以萬聖節的「黃色」為主題,將「金針、南瓜、胡蘿蔔」等黃色食材,製作呼應節氣養生的「南瓜炒米粉」。親子一起輪流幫忙備料,接著到田間認識作物的真實樣貌。許多孩子是第一次準備食材,刨絲、切絲等工作雖然不熟練,但為了跟大家完成料理,仍不氣餒地完成分配的工作。民眾李小姐說:「這個活動真的很棒,不僅大人、小孩都有參與到,還有各種態度在裡面。我們相當認同主辦的想法,萬聖節的商業炒作,讓節慶反而成了萬剩節。今天來農場學習環教知識,也跟客家做惜物,是很重要的警惕與呼籲。」

活動最後,大家回到水稻田前席地而坐,一起將南瓜燈點亮,欣賞由臺北市雙溪國小學童演出的布袋戲「蝠婆與阿婆」,一邊等候蝙蝠的出現。傍晚的農場稻田邊,偶有夜鷺滑翔而過,稻叢內的蛙鳴,與天空盤旋的蝙蝠,訴說田間生物鏈的豐富性,也是現場義工們堅持友善耕作的成果。臺北田園城市的各種面向,在客家公園內,利用環境、作物與文化的關係,交織出各種詮釋的方式。今年由上百戶參與認養的義工作為媒介,大家集思廣益,展現各種生活樣貌及環保態度,在不同的傳統節氣時機規劃「農活時節曆」的各場參與活動,歡迎有興趣的臺北市民,一起來客家公園寫下自己的「田園城市農民曆」,詳見客家公園網站(http://www.thcp.org.tw/)或Facebook搜尋「臺北客家農場」瞭解最新訊息。

【活動流程】107年10月27日

時間

項目

內容

地點

14:30-14:45

人客報到

領識別證/分組

茶山水田前

14:45-15:25

食福黃米粉

以黃色為主題,現場製作料理(米粉),並帶領人客準備食材與到田間認識食材。

大灶旁

15:25-16:05

惜福黑艾灸

以黑色為主題,帶領人客利用廢棄農業資材製作蝙蝠型的艾灸,以及品嚐黑色的客家飲料「仙草茶」。

小農屋

16:05-16:45

百蝠番瓜燈

解說都市中的蝙蝠生態,並帶領人客製作南瓜燈,成為晚上的地景布置。

小木屋

16:45-17:30

雙溪戲蝠婆

以蝙蝠為主題進行演出,所有夥伴在戶外賞蝠及看戲。

茶山水田前

17:30

人客 賦歸

   
返回